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数字王国里,孩子们一直接触的是整数,对整数很熟悉,但是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分数,所以本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的导入就从整数的平均分开始,从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到2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人一半。在其中渗透“平均分”的概念,并让学生发现问题(半个苹果怎样表示),放手让学生大胆想想,并让学生写出自己表示一半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设计这个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要告诉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二是要让学生知道数字王国里除了整数之外还有分数。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在教学新知识1/2时,我组织学生看课件、动手折一折、涂一涂,从看、折、涂的过程中形成1/2的表象,培养良好的数感。然后,让学生表述过程和表示1/2的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明确分数的形成是从生活当中用整数不能表述时才产生的。在教学时我努力让学生明白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分数。用课件演示圆的1/2的动态形成,让学生发现它表示的含义,自己说一说。再让学生折出长方形纸的1/2,学生认识了1/2,紧接着是关于1/2的习题,及时加强巩固。在认识1/2的基础上,我继续让学生用折一折的方法,折出自己想认识的几分之一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让他们自己想、自己折、自主交流、合作。并抽学生上台汇报。在练习过程中,我设计了多种题型,让学生从多角度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分数的数感。
教学中有收获也有失落和意外。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谈我教学中的几点不足:
1、替学生说的太多
学生是主体,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说,去做。在习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1/2吗?)中,没有让学生自己解释这句话为什么不对:而是我替学生解释。这点我觉得很不好,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用心去改正。
2、课堂教学没有顾全所有学生
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一点激情,多一些鼓励学生的话语,多一些关注学生的目光,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一、在情境中感悟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为了给学生构建思维平台,教师从课一开始,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个分漂亮红头绳的情境,使分数在“平均分”的前提下自然地产生。再如,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游乐园”中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看图、析图、解图的能力,进一步感悟、探索几分之一的分数知识。还创设了“猴哥哥和猪妈妈分月饼”的故事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借助生活平台,引导自主探究。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分物品”、“找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经常玩的。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平分树叶、寻找衣服的一半,寻找图形或物体的一半等等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感受分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通过示范说、同桌说、小组说、判断说、辩论说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反思和修正自己观点的平台,并为自己的思维策略进行辩解的机会,为更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
三、动手操作,体验建构。
学生初次认识分数,是感到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实物作为学生的思维“拐杖”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借助实物或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分数知识;课后让学生把自己新认识的“分数”朋友或者折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介绍给自己的同学、亲戚朋友和父母这一实践活动中,使每个人都有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和欲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彰显课改新理念,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学习”。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做,我就会真正理解。”而“操作感悟、体验学习”正是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创新,在体验中发展。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内容看起来简单,但因为是新知识,所以同学们学起来有点困难。
我在设计教学是先从一个小判断入手,意图是引起同学对平均分的注意。另一个意图是创设矛盾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导入课题——分数。
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掌握情况是不错的,课堂练习也不错,但是当质疑、释疑时,一个同学提出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时,而我认为简单,也是因为准备不充分,没有及时抓住这一闪光点儿给与鼓励,并及时发动同学们开动脑筋帮助她,忽视了团队精神的发扬教育,这是我的失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全力准备,做好预设,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全面的估计,从而上好每一节课。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在教学中设计的第一环节,设计意图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动手折纸来作为课前导入,学生喜闻乐见,兴趣盎然,消除学生接爱知识的心理。我给学提供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片,让学生把纸片分成2份,学生在分的过程,自然而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分法,一种是平均分,一咱是没有平均分,这校操作后再让学生对所折的情况进行分类,学生很容易会把平均分的分为一类,把没有平均分的也分为一类,一个长方形的一半,不能用数字1来表示,怎么来表示呢?自然就引出了分数二分之一,然会教师导题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在折纸的过程中,既突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又巧妙地从整数引出分数,新、旧知识自然过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第一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因没有完全预设到学生的学情,所以在动手折纸中学生出现了折后不划出折痕,用斜线画出其中一部分因没有经验画得较慢等现象,耽误了时间。在将学生的图形贴到黑板上进行分类时,学生只能根据现有的经验,依据图形颜色进行分类,而阴影部分画斜线的方向也给了学生误导,使这一环节整整占去了10多分钟,比预设时间要多出5分多钟。为了保证整节课知识的完整性,后面环节的时间都有压缩,整节课显得 ……此处隐藏12061个字……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上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孩子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分月饼。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2)把2条香蕉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师:刚才我们都是怎样分的?
师:什么是平均分呀?
(3)现在只有1个月饼,也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个。
师:每人分到的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一半”怎么表示呢,大家在数学作业纸上表示表示吧。
师:能不能也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师:你们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数吗?(分数)
师:看来要表示一个月饼的一半,已经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数,什么呀?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做数学,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我安排了一个用各种图形来折出1/2的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知道不同的物体但可以用相同的分数来表示;在认识1/4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用同样一张正方形纸折出1/4,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4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相同的分数,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同一个图形,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并初步感知分数的大小。
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每个分数都由学生自己去创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经过手脑并用,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本课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利用各种形状的纸片自由地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并用分数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图形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吗?我们小组合作,来看看活动建议。
活动建议:
用阴影表示出手中图形的几分之一。(每组的几名同学表示的要各不相同)
互相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比较阴影部分表示分数的大小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发现1/2与1/4,1/3与1/4比较大小的规律: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像这样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学生的印象会比较深刻。
在这一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小组合作应该是在这节课里的亮点。我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里折一折、涂一涂,相互交流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让他们觉得分数这个内容没有那么枯燥,但是有个小遗憾,就是在每次的小组活动结束以后,我没有反馈,我应该请小组的成员发言,让小组的成员来汇报结果,说一说刚才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折?这样学生再来说分数的意义就容易一些。
联系生活实际还不够。我出示的关于几分之一的例子不多,并且学生也没有感受到身边还有哪些几分之一,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如果学生感觉不到几分之一与生活的联系,那么他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就不会太深刻,不久就会忘记。
比较分子都是1的分数的大小放在第二课时讲比较好。这节课就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能写,然后在拓展延伸,再联系生活,整节课就把重点放在几分之一的意义、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上,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学情与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第一节内容,也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之一,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和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无论从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通过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直观认识分数。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能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观察、操作、比较、联想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1.出示肯德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平均分
(四个鸡翅、两杯可乐两个学生分)
师:四个鸡翅、两杯可乐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
生:每人分得两个鸡翅,一杯可乐。
师:数学上把分的一样多,叫做什么?
生:数学上把分的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青岛版教材上创设的.是人不同时期各部分占整个身长的几分之几,据课前调查,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这幅图,很难理解,比较抽象,而且也不是很感兴趣,于是,我创设了学生喜欢有非常熟悉的分鸡翅和可乐的生活情境,进一步运用和体验平均分思想,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分数的意义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巧妙地作思维铺垫。】
2.创造分数,体验必要性
师: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课件演示分饼的过程)
生: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一半。
师: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这个饼的一半,这一半该用什么数来表示?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生1:0.5
生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