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城》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城》教学反思1本周我继续攻克唱歌课,讲《长城谣》,在上课前,我依旧认真备课,搜集了许多版本,选取了最简单的版本,有下载了相关公益广告的视频,搜集了很多相关图片,认真做了PPT课件,决心一定要上好歌唱课。
在几天的课上下来,我发现在课上应该多鼓励学生,多些耐心,慢慢来,不能太死板,过于着急。本来音乐课就是活泼、放松心情,调节学生日常学习压力的。应该多让学生找到乐趣,打心底里喜欢上音乐这门学科。
在接下来的课中,我先用长城的照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兴趣后播放音乐,学生被气氛带动也就张开了嘴,唱了起来。
对于学生的跟唱我多进行了鼓励和表扬,学生也乐于接受。在播放短片后,学生根据对歌词的理解进而对歌曲有了深层认识,了解后就能够带着感情演唱,一节课下来轻松了不少。
《长城谣》本来的旋律本来就比较舒缓,每个班的学生都能很好地学会并唱出感情。作为奖励,我特意留出时间来为学生播放他们喜欢的歌曲、视频。经过一段时间地锻炼,我已经逐渐可以驾驭歌唱这类课程的教学了。事实证明,只要努力,找到方法,任何困难问题都不是问题,教学是如此,人生亦如此。
《长城》教学反思2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通过个人读、男生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想像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初步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第三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通过与现实生活的比照和朗读去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创设情景“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让学生由衷认识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抓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是否可行,还有待思考。不过,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兴趣浓厚,朗读充分,感情充沛,特别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发自内心对长城的赞叹和歌颂。
《长城》教学反思3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地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都得到了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是,课堂上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学1、2自然段,再教学3、4自然段这个思路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游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训练重点是师生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导致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
总之,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也是以此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
《长城》教学反思4本节课突出三个统一:
1、思想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2、分组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统一。
3、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
我认为本课不但在思想上注重采取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且把信息时代的气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喜爱的科技产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网络来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帮学生开启了一扇解决问题的新大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提供帮助。
1、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师生互动效果良好。
2、学生对设计如何打赢战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多联系现实,关注学生兴趣。
3、本节课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能通过多媒体课件及教师的引导较好地解决难点。
4、课堂组织中,各组介绍部分的形式应该改进,避免重复。
《长城》教学反思5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去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提升,师生共同享受语文、享受学习,情感达到共鸣。备课时,我重点思考四个问题:
1、如何让学生由长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
2、如何有层次地设计教学,体现教学“不着痕迹、跌宕起伏”的和谐之美。
3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准确平实的语言中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妙。
4、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精妙,点拨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在思考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它给我带来的收获之大是毋庸质疑的,因为自始至终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钻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设计大环节、如何处理小细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让我体会了语文的魅力;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经历了思维的真实流动和情感的激越勃发的生成过程,让我体会到了教语文的快乐。
特级教师王淞舟老师在《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 ……此处隐藏11005个字……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于是,我格外重视资料的收集工作,即让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准备。有许多教师习惯让要上的课文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等破题时才把它揭开。而我认为面对历史性文本,则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学生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资料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地学习、有效地学习。因此,在教学前,我就组织学生围绕“长城”进行课前收集资料,通过翻阅课外书、上网等方式多渠道地获取了大量知识,间接地了解了许多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从学生最后在课上交流的资料来看,他们下的功夫没有白费,接收到的信息量非常大。
这篇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录像与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首先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列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还不够说明问题,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来理解:先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所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样就把“一万三千多里”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长城的长也就一下子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很自然地就回到了我设计的主要问题:“因此长城被称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学生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感受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因此被称为“伟大的奇迹”,而对长城的结构却没有太深的体会,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路,直接跳到理解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呢?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数不清”“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 “没有……没有……”“一步一步地”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同学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再经过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我还给学生创设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又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劳动人民的血汗,从中说明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
“血汗”从文中的第三段很快就体会出来,关键是“智慧”该怎样让学生体会呢?我抓住契机,带领学生回头去默读第二段描写长城的结构的句子,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小图,边思考:“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的设计有什么用?然后通过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和看真实的图片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长城的这些设计十分巧妙。这样读、看、画、思结合,很快使学生从长城的设计中品味到了其中的智慧,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又出示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烽火台、选址、方法中的智慧,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个环节把课文与拓展结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也使“智慧”变得更加直观可感,从而,自然更加深刻体会到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
顺势,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引导学生进行了小练笔。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在课的结尾,我将“长城”进一步延伸,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收集跟长城相关联的语文知识,比如:“有关长城的成语”“有关长城的谚语”“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有关长城的诗歌”等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我就针对学生的喜好进行了课外进行了课文的扩展延伸,相信这种语文的综合性活动会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回顾整节课,虽然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课堂中,我总感觉语言点有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方面,做得还不够。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等词让学生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如何努力使语文课有深度、有内涵、拓展语文课堂的外延是我今后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长城》教学反思15课堂注重了学生语文基础技能的训练,如找动词、句型转换等;但朗读训练还不够,读得太少,如“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等句,在课上我只是让学生找关键词体会,但没有展开练读;另外,整个课堂,学生说得太少,我说得太多,比如课外资料的拓展,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上展示,老师补充,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