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15 11:35:20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1

  学习重难点:了解“卢沟桥事变”之前的背景。

学习准备:先学后教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件发生在抗战时期非常重要的事件——卢沟桥烽火(板题)。

二、出示目标。

师:请大家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为什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

师:有信心达到目标吗?

生:……

师:接下来的学习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读准课文,掌握生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学习生字把课文读准确)

(一)、自学提示:给你们3分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组成的`词和第一次见到的新词,多读几遍。(发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问同桌。)

(二)、先学

学生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后教

1、出示生字新词:烽、妄、伪、凌、歼

1)、你能给生字注上拼音并组词吗?

2)、你如何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咽喉要道”、“蓄谋已久”、“众寡悬殊”、“同仇敌忾”

2、指名读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错的及时停下来,及时纠正。

3、还有谁想读?(多给学生机会)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了解“卢沟桥事变”之前的背景。)

(一)、自学提示:给你们5分钟,轻声读课文,重点读第1自然段,能否结合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为什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

(二)、先学

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整理收集的资料。

(三)、后教

1、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你觉得应该先从哪说起?(“九一八”事变)

2、师:“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学生发言)

3、师:还有什么原因让“卢沟桥”成为咽喉要道?(老师可以适时指导)

五、当堂训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nà、hǎn、wànɡ、tú、zhèn、ěr、yù、lónɡ、fēnɡ、huǒ、jiān、miè、línɡ、chén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抱头鼠()、同仇敌()、恼羞成()、哭()喊()

奋不()()、人()马()、()以继()、众志成()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2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的热情不高,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对这种情况,除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之外,还应改革教学方法,将教学的着眼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上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动因。教学活动一旦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乐学环境,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在学习过程中生情、人情、动情、移情。笔者以《卢沟桥烽火》为例具体来谈。

一、导入新课,在具体情境中生情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就应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情感。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就需要外力的推动。就是要放飞一群“蜻蜓”,也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生发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

《卢沟桥的烽火》一文再现了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抗日历史,揭露了日寇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略的滔天罪行,讴歌我国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顽强抗日精神。在导入新课时,我这样设计:

1.观看卢沟桥图片。

过渡:这就是卢沟桥,它历尽风雨沧桑,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

2.板书课题:卢沟桥烽火。

释题:“烽火”是什么意思?这里比喻什么?

3.简介《卢沟桥烽火》背景

(1)播放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的一首歌《松花江上》。

(2)听完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补充小结:“九一八事变后,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短短4个多月,中国128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日本本国领土的3.5倍)的锦绣河山和无尽宝藏被断送得干干净净。从那时起,东北三省300多万父老乡亲沦为了亡国奴。然而,这仅仅是日寇狼子野心的一小半部分,大家知道他们真正的侵略目标吗?”“侵略全中国!”孩子们愤愤回答,“对!侵占全中国,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于是他们又故技重施,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这一段新课的导入,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到持定的情境,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内心升腾起对日寇侵略行径的憎恨,学习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探究的欲望也被唤起。于是,他们带着憎恨的情感去初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在自主建构中入情

学生萌生了探求的欲望后,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初读感知,让他们在自主构建中披文人情。何为“自主建构”?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指出:即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在自主建构中人情,即是指阅读主体根据自己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主动地构建知识,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初步感知作者、文本的情感。《卢沟桥烽火》教学如下:

1.出示初读要求:

(1)通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多读几遍。

(2)运用适当的方法识记生词、理解词义。

(3)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练习分段、概括段意,在此基础上,试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主学习效果。

(1)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交流生字词学习。

(2)从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三方面交流脉络梳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在一定意义上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这一环节,学生从生词的学习到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自主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披文以人情。

三、研读文本,在品词析句中动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学生情感的波澜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如果说学生在初读感知中的自我建构是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人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品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如教学《卢沟桥烽火》2-5小节:

1.出示要求:

(1)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2)合作完成表格(提示:抓住最能体现日寇本质和我军精神的关键词)

(3)各组选择感受最深的时间段,就所圈画的具体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并读出这种感受。

2.交流研读感受。

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生::从“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词语中,我体会我国军民英勇顽强。(板书:英勇顽强)

生:从“人仰马翻”“疯狂吼叫”“狼狈而逃”“哭爹喊娘”“猝不及防”“抱头鼠窜”等词,我体会到日军蛮横狼狈。

3.引导感情朗读。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部分教学,我先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读到动情之处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没有“牵引”和“指导”,而是让学生以“哪些地方你感受最深”的汇报方式,使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感知于文字,受知于心悟,学生在读中想象、体会。在读后交流感受,伴着对文本的步步诠释,学生们情感涌动。此时此刻,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的感情朗读,抒深切真挚之情,使学生情感的脉搏与历史文化的脉搏、与文本语言的脉搏形成强烈的共振,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四、拓展延伸,在实践活动中移情

拓展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所需要做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不应随课文学习的结束而结束,应引领学生的情感向课后发展延伸,并产生移情活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训练:

1.把“卢沟桥事变”经过讲给父母听。

2.进行社会调查实践,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①周围有多少人知道“卢沟桥事变”?

②他们如何看待日本侵华战争?

③从你的调查结果看,这些调查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认识?

3.收集日军侵华资料,在校内办一个日军侵华罪行资料展。

这一训练不仅架起了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也培养了学生用语文的能力。如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生在活动中将课堂上形成的情感体验带到课外活动中,并使之进一步升华。

至此,本课以“情”为切入口,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被学习为自学习,学生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感悟了课文、品味了课文,提升了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准确体会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3、能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拟清文章结构思路。

4、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方法:

1、利用互联网搜索查阅的方法,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再现实历史,帮助加深学生理解。

2、自主探究,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领会理解文章内容。

3、合作交流,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观看卢沟桥图

【网络搜索】

过渡:这就是卢沟桥,它历尽风雨沧桑,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

2、板书课题:卢沟桥烽火

释题:烽火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比喻什么?

【网络搜索】

3、简介《卢沟桥烽火》背景:

【网络搜索】“九一八事变”:

图文:

配乐:《松花江上》(片段)

过渡:“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蚕食、扩张,把魔爪伸向全中国,妄图以泸定桥为突破口,继续扩张势力,将祸及全国……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学课文

要求: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划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点。

2、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a)出示本课生字词和多音字:

烽火妄图伪军凌晨呐喊

歼灭震耳欲聋蚕食挑衅

哭爹喊娘狼狈而逃抱头鼠窜

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鬼哭狼嚎如火如荼

魔爪(zhuǎzhǎo)咽(yānyàn)喉

b)指名读,集体帮助纠正读音

c)再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d)齐读词语

3、质疑:说一说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的疑难问题?

4、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历史事件?

5、学生读课文后议一议,然后指名概括文章大意。

6、根据下列小标题,试一试给课文划分段落:

战略要地激战守桥发出号召拉开序幕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通过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2.用上“侵占、吞食、妄图、咽喉要道”说说事变的原因。

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桥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

学习第二段:

1.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默读课文第二-五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并思考每个时间段都发生了什么事?用小标题概括。

3.交流并相机板书:1937年7月7日深夜 黑夜偷袭

第二天凌晨 城中血战

当天晚上 桥头激战

4、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那个深夜,对于日军的偷袭,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指名读,结合理解:挑衅、蓄谋已久。这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5、默读2——3自然段,画出关键词来说明。

(1)交流:并指导朗读

生:“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你知道了什么?(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城。)为什么要偷偷地摸来?

(2)师:可见日本侵略者干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如果他们还有一丝良知的话,面对“我军的大声喝问,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做贼心虚、浑身发抖、无地自容等)

(3)师:令人极为愤慨的是,他们居然不知羞耻,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可见日本侵略者?(蛮横无理、恬不知耻、心狠手辣、、、、、、)课文中有哪些关键词?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做的'呢?从哪些词语可看出?

师: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严词拒绝”的?

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守军怎样的精神?把我军的形象通过读来表现出来(誓死卫国)

过渡:日寇的蓄意肇事,使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谁知日本侵略者竟然认为我军胆小懦弱,不堪一击,再次向我军发动进攻。

三、学习四—五小节,体会日寇的疯狂,我军的英勇与足智多谋。

过渡:面对敌人的再次进攻,我军是如何应战的呢?日寇又是如何顽抗的呢?

1、自由读4、5两小节,用“--”划出写日寇疯狂、狼狈的词句,用 “~”划出写我军英勇战斗的词句,从中又感受到什么,简要写写你的体会。

2、学生按要求自学,写体会。

3、交流:

要点:(1)日寇的疯狂:“日寇吃了亏,…………扑来”抓“扑”体会:想像,用词语描述日寇的“扑”: 地扑。体会读。

(2)日寇的狼狈:“在硝烟和火光中……狼狈而逃”,“日寇猝不及防……尸横桥头”,“打得日寇……”。体会读。

(3)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出示描写日寇的词语: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猝不及防、人头落地、尸横桥头、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师:日本侵略者曾经是那样恶如疯狗,不可一世,但结果是落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的可耻下场的,实在好笑。

师:事实证明:中国守军不是软弱可欺的!

(4)请同学们看文中插图,说说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

(5)课文中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呢?:

a、“早有防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说明了什么?)

b、“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从四个连续动作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边好像又听到了什么?

(6)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归纳描写我军的词语: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两面夹击

4、引读体会: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烈的夺桥之战,好好地读一读中国守军英勇拼杀的语句:老师引读:

英勇的中国守军:

大刀:

顷刻间:

在硝烟和火光中:

过渡:虽然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里,但是,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